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在合肥学院开幕
发布人:长三角联盟  发布时间:2015-08-31   浏览次数:33

 

    8月17日,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在合肥学院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振超出席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中共安徽省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等领导与会,参加会议的还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领导和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代表250余人

 

 

    开幕式上,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振超致辞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就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主题报告大会宣读并表彰了安徽省大学生“双创”之星合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作为长三角地区应用型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与安徽新兴产业协会及安徽融升投资公司、上海子轩投资公司两家创投机构行了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签约仪式。开幕式由程艺主持。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振超致辞中表示,这次会议是对我省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力推动,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安徽的关心与厚爱。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省大力实施人才驱动和创新强省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前行的新引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径。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平台建设以及资源要素营造良好环境,全民创新创业势头强劲。

 

 

    杨省长指出,高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创新创业重要群体。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深化就业、创业领域改革为统领,以实施青年创业计划和就业促进计划为己任,以开展创新创业政策落实集中推动行动为抓手,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带动、竞赛引领、基地孵化,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持续稳步推进,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显著。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高校和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不懈探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教育合作交流也日益紧密,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创新创业基础好、起步早,在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方面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

    杨省长指出,此次研讨和展示会给我省提供了一次借鉴学习的良好机会,希望我省教育部门、各高校珍惜宝贵机会,认真学习领会林部长报告精神,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同仁的交流,虚心学习,真诚借鉴,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教育改革,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形成新热潮。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就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林蕙青部长从全球角度阐释了当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就我国今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给予了指导性意见。

 

 

    林部长指出,深化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使命。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积极地了解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核心位置到第一动力、根本之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成为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一条主线。对此,高等学校必须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定不移地贯彻好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地提升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水平和能力。第二,深化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着眼点就是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着力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动力的转换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打造新引擎,培育新亮点,开辟发展的新空间,使中国经济发展真正地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些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三,深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们积极地顺应世界大势所趋的迫切需要。高校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发电机,在推动创新创业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必须自觉的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第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关键一步。当前,全面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形势紧迫,高等学校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准确把握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高,高等教育强国战略迈上新台阶。

    林部长提出,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解决认识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全局性、根本性的大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深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具有综合引领作用的全方位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高等学校要重视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业意愿的部分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转变。第二,认真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要注重激发青年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家国情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二要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要求。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三要构建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注意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第三,继续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机制创新。一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的协同;推进不同学校、院系和学科间的协同,探索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学科融合型转变;推进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协同,开展实质性的、高水平的合作。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实验、实习、实训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薄弱环节,要通过抓“双创”教育改革,鼓励补平短板。一要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加强各类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创新资源原则上要向全体在校生开放,开放和使用的情况要纳入相应的评估体系。二要广泛搭建创业实习实训的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要尽可能地多建一些。三要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第五,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坚持全员参与、专兼结合,要大力推动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当前,我们面临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这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高等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学习把握并且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第六,改革学生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要进行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一要改革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破除“高分低能”,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改革教学管理的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和转换的一些制度。三要鼓励休学创业。希望各地各高校加紧出台相关规定,允许学生休学进行创新创业,简化审批程序。

    林部长要求,狠抓落实、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希望各地各高校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持续推动这项改革落地生根。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各地、各高校在“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个重点,根据要求,结合实际,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各高校要尽快出台更细化的、更可操作、能够检查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方案。二要明确落实责任。学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把管理运行机制理顺,把改革落实到位。三要加强条件保障。希望各地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资金,支持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各学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四要加强督导考核。要把创新创业的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和学科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要把创新创业的相关情况纳入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年度报告,并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她还鼓励以合肥学院为代表的长三角应用型高校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创新等方面不断开拓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据悉,在大会开幕式前,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等在安徽省副省长杨振超、副秘书长吴行、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副厅长李和平陪同下参观了位于合肥学院图书馆大厅的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会展内容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成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成果以及安徽省部分“创新创业”之星的典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