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兴新型应用型转变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发布人:长三角联盟  发布时间:2015-09-06   浏览次数:23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是南京市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正式培养本科生已经13年了。“十二五”以来,学校秉承服务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矢志不渝深耕南京,系统实施“南京战略”,打造具有南京这个区域城市鲜明特色的、具有创业特征的新型应用型本科,迅速改变了学校先天资源短缺和后天获取资源弱势的局面。近三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动我校全面转型建设以软件为主导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应用型科技大学,打造“国际软件名城”和“世界教育名城”的新名片。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各项事业高速跨越发展,学校的南京特色快速彰显,南京能力迅速提升,对南京市的贡献度排名越来越高,在驻宁本科高校中形成了新兴崛起之势,教育部也将我校列为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学校在向新兴新型应用型本科转变发展和向软件为主导特色的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切实采取措施,形成体系整体推进,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我校整体设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

(一) 将创新创业传统内化为大学文化

拥有探索未知领域的自觉意识是获得创新创业灵感驱动创新创业行为的前提。我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坚持创新创业,在正式成立本科学校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厚德兴业”校训和“三干三创”校风(肯干、能干、实干;创新、创业、创造),与近几年形成的“新江苏精神”共有“创新创业”精神内核。目前,创新创业传统已经内化到我校的办学理念、制度体系和师生行为当中,通过大学文化熏陶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自觉与行动自觉。

(二) 将创新创业纳入战略规划系统推进

创新创业是新型应用型大学的基本职能。12年前,南京市将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1年前,江苏省也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我校主动迎接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现代化的到来,将创业提高到学校继教学、研究、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之后的第五大职能的高度,将学校长远发展方向确定为创业型大学,实施“二次创业”,制订规划,全面推动学校转型转变,以高质量的创业就业为目标,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元多样化化的师资团队,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南京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力打造具有创业特征的高水平城市大学。

 (三)形成创新创业制度体系高效运行

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和规划必须落实到制度体系上来并得到落实才能产生创新创业活动。我校从正式招收本科生起,就印发了支持和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办法。2012年,在我校落实“质量战略”的推动下,学校不仅修订了这个办法,还新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意见、大学生创业实施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专利开发、创新竞赛等活动,允许学生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开展创业项目,允许学生休学1-3年进行创业。在学校政策引导下,2014年10月,在校学生季翔宇创办南京凌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驻南京浦口紫金创业特别社区。为了培养学校自己的具有实战能力和经验的创业导师,学校在2012年专门出台了保留编制、保留基本工资、保障职称评定等政策,鼓励教师申请长达三年期限的科技创业岗专职从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一大批教师创办了学科公司,许多教师还带着孵化项目入选省市创业人才工程。

二、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十大支柱

(一)理念:确立创新创业理念引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拥有创新创业理念才能引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我校着重强化了两个方面的理念: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型大学的基本任务。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大学都能够成为创业型大学,不同类型的大学创业特征是不一样的。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地方属性”要求建设创业型大学必须融入所在城市做出贡献并获得市域社会的认可,才能获得支撑学校创业发展的办学资源,学校的创业特征也才能够得到显现。从本质上看,这就是学校和城市的互动与交换,学校能够提供给城市的主要是知识资本、学术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等交换物,这些资本且只有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才能获得和累积。也就是说,学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是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实在在地做出来的。因此,我校坚持深化建设实践型大学、服务型大学、绩效型大学的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量化、指标化推进落实。当然了,对于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品质低效益到高品质高效益这样的发展历程。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核心。虽然国家不同文件中分别提到了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创新创业型、实用型、复合型、应用型、应用技术型等多种人才类型,对于社会来说,能够自行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才一定是具备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并且能够取得创业成果的。因此,我校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学校的创业能力,并支持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获得知识产权成果。

(二)组织:建立党委领导、齐抓共管的强力组织推进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强有力的创新创业组织来推动实施。我校举办本科教育之始,就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担任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在学生工作部门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办公室”,各学院均成立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后来学校和各学院也都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还在招生就业处专门设立了创业指导中心与学生创业工作室专司创业辅导工作。2012年初,校党代会部署“将就业和创业融合”,随后,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和成员的创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服务办公室,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成立了以院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加强对学生创业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三)目标:锁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我们认为,创新创业具有普遍存在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并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及担当精神等素质。但是社会分工及产业行业领域的不同,需要不同类型、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在培养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目标的指引下,我校尝试建立融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重在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同时给南京市域产业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成果等。

(四)专业方向:推动专业与市域产业对接形成创新创业专业方向

有效度的创新创业需要将专业学习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起来,即“专业+产业”形成专业方向。我校认为,创新创业活动大多是人在产业行业环境中积累的知识和信息的广度、深度达到一定水准时才会产生有效的创新创业灵感,围绕产业需求进行持续创新才能提高创业的针对性,学校需要通过专业学习将这样的环境提供给在校学生,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创业型的专业方向是培养适用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因此,学校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进一步加强支撑创业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同时,根据南京六大类9个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布局二级学院与学科专业,组织每个本科专业进行市域真实需求情况调查后设置创业型的专业方向,提高所设专业方向与职业的结合度、融合度、认可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产业行业环境。在此基础上,我校21个支撑本科专业建设的平台被南京市遴选为南京市“争先进位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五)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商业”型混合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成功的创业需要“专业+商业”混合课程体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我们认为,创新是因,创业是果。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主要是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到产业领域内的创业就是创办新的商业,而商业成功的核心要素是服务。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为专业技术向商业的成功转化搭建桥梁,专业课程应教给学生技术创新生存的能力,创业课程应教给学生服务的意识和获取创业信息等发展能力。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创业类的课程,构建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化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占专业课内总学分的比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我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达到20%以上,理工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以上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体验创新创业的特殊历程。

(六)课程:按照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开设创业课程

创业的速度需要专门的创业课程进行指导。创业活动是个专业性的工作,有着很强的规范化、职业化要求,更需要适应时代消费需求的服务理念和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技术手段,创业的速度和效度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才大大提高。学校围绕“大一培养创业意识、大二塑造创业精神、大三训练创业能力、大四积累创业经历”的安排,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导论》《就业指导》三门公共基础课,纳入学分管理,引入《大学生创业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还通过引入30门网络课程等手段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足学分制的创业课程,将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并嵌入专业教育课程中开设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和实践课。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开设了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还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的知识体系,将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并嵌入专业教育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参加江苏省的就业指导SYB培训获得创业证,提升创业的规范化、职业化水平。

(七)导师:全力建设多元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多元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多元多样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新型应用型大学特色。因此,学校在鼓励教师到中兴通讯等行业重点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着力推进两项工作:

一是引进行业师资构建自有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学校集中精力从中兴、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技术、生产、管理、服务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将具有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特长的教师组合成为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如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创业导师团队中的骨干包括从江苏省农科院引进的从事肉鸽养殖和疾病预防的专家教授、从镇江恒顺醋业公司引进的教授级工程师、野猪与家猪的杂交育种专家等,指导学生运用创业成果创办企业。

二是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学校通过双薪双聘等途径柔性引进科研院所及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与学校教师混编组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方案、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同教学,共同评价。比如学校的南京软件研究院教师与中科院软件所的研发人员及一线工程师混编组成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学团队,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软件所下属企业的技术攻关课题分解为学生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攻关中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方法:围绕创新创业实战需要改革教学方法

一是制度化推行贴近实战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我校通过占比例考核引导各个专业扩大创新创业教学的项目案例教学法和模拟练习,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多样化考核,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在创新创业实战中进行教学。学校将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攻关及项目开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将应用科技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无缝衔接。学生广泛参与专利开发等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广泛参与学科竞赛、创业大赛、专利开发等创新创业活动。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立了面向行业的工作室制,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近三年来,该专业的师生先后参与了青奥会与亚青会制服设计、VICTOR中国羽毛球服装设计、苏宁环球电器集团员工服装设计等多个大型项目研发。并于2012年一举拿下南京亚青会制服设计标的的一半并囊括了礼仪装前三甲。

(九)载体:搭建“学校+企业”载体支撑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引入GE智能平台、ABB、西门子、中兴通讯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教育资源建设具备教学、实训、创新实践等综合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借用合作企业的人才、设备装备及生产管理实践环节等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用国际先进标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与校企共建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学校不仅将专业资源延伸到南京市相关产业园区,与政府及企业合作共建科技产业园区,还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了30多个市级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直接为产业企业提供技术攻关与项目开发服务,并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工作与生活提供载体与空间。学校安排高年级本科生随同教师进入平台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攻关,锻炼学生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可转化的技术产品与服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并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实现学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研发生产的共同成长。

三是学校开放实验室打造创客空间。学校将3D打印实验室、动漫实验室等一批拥有先进设备的实验室对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交流分享,确立一个点子,然后把设想的东西做成实物。以驶上上海F1国际赛车场赛道的“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号”节能赛车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激发出来的。

四是学校创业基地直接孵化。学校创业指导中心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设置了“103学生创业项目工作室”,每年都有十几个创业项目入驻集中孵化,集中辅导促进不同团队创业灵感的碰撞。2014年初,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翟思宇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个创业孵化基地研发出“金科院助手”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江苏省内高校唯一进入全国排名前十的校园自媒体,并于2015年初注册成立传媒公司“南京轻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五是师生共建创意空间。学校在学校图书馆免费提供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面向在校的学生创业团队公开招标,由老师带着学生创办完全商业模式的“南京动漫咖啡吧”,已经成功运营了三年多,创业团队中的学生已经换了多茬。学生自己负责咖啡吧的商业策划与经营管理,先后推出了网上订餐和微信订餐等一系列现代经营措施,通过留言本与顾客访谈等途径收集了数千条顾客意见与建议改进生产与服务,引入艺术专业学生及艺术类社团学生的作品装点空间,许多学生在这个休闲餐饮空间中成为艺术作品的创客,形成作品在吧内展示并销售,真实的商业文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还有一大批学生在这里互相碰撞有意思的想法形成了创业计划。比如,文创达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三学生查正笠正是在这个空间中形成了创意,将摄影技术与南京文化结合,出版了纯手工打造的书籍——《中国的城市·南京》。

(十)资金: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项目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学校多管齐下,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学校不仅采取免费为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场地、免费帮助申请知识产权、将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学生奖励等措施,还引导21个省市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将获得的财政资金和学校配套建设资金使用到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来,更是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作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基金。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卓越奖学金,许多校友还定向捐资设立奖学金,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做出优秀业绩的学生。学校与南京紫金创投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了金科院大学生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首期投入100万元

三、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七个突破点

(一)专业复合:实施“软件+专业”计划

专业复合,特别是传统专业与信息类专业的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持续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学校的专业群全面对接市域产业链、创新链、产权链,努力打通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特别是抓住转型创建软件主导特色应用型大学的机会,大力实施“软件+专业”计划,对非软件类学科专业进行软件化改造,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专业型向多专业融通符合合型转变,契合了国家“互联网+”的战略需求。

(二)人才培养:对接式思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格,还应该有创新业绩的累积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我校将进行技术技能创新与积累获得具有显示度的创造性成果作为衡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指标,以“对接式”思维,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评价标准,设计和改革本校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推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近三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人次达到了2089人次,相当多的学生利用学科竞赛成果申请了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为创业提供了知识产权资本。

(三)学生创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创业实战进行历练

创业艰难,成功创业不仅需要“专业+商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创业实践的历练积累经验。学校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需求统一融合的思路,引导各个专业牢牢抓住就业创业质量这个牛鼻子,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学校不仅每年举办科技节开展技术创新大赛,还每年遴选出上百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辅导。学校联合南京市政府部门与投资公司发起的南京市女大学生创业大赛形成了品牌。学校努力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经历真正的创业实践,学校于2014年被选作南京市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站”。近三年来,学校共有97个创业团队、564人尝试创业,其中有14个团队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12年5月江苏省首家大学生邮局在我校开张,学校每年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各招聘一名学生组成团队来自主经营,已经为多批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创业实践经验。2012年12月参与“挑战杯”创业大赛的项目主创、材料工程学院学生李涵在毕业后将计划变成现实,创办了“南京市江宁区睛明视力保健中心”,成为首批入驻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的团队,获得南京市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资助金20万元。2012年“复星·挑战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获得者、动物科学专业学生马飞在这个创业计划的基础上,依托发明专利创办了农业科技型企业——南京爵士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前夕公司注册资金增至100万元。2015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商业达人杨家富,大三时就将学校附近商业广场内的100多户商家联合起来实现了电商一卡通当年挣了20多万元,大四时注册公司第一笔就接了500万元大单。

(四)科技服务:创造基于创新的南京价值

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四技”服务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技研发底子薄,总体实力还不够高,被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提供科技服务的机会少。我校坚持将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在继续抓好教学部门与企业生产部门合作教学的同时,学校研发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主动对接,搭建公共技术攻关平台,主动寻找中小企业的技术攻关需求,服务市域产业创新,将学生带进科技攻关项目,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创造著作权与专利等知识产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进专利转化,提升南京产业竞争力,全力创造基于知识产权创新的“南京价值”,带动学校整个办学体系的改革发展。比如由学校承担的南京青奥会云打印支撑技术集成应用研究项目,针对特大型赛事活动的应用需求,研发系列云打印平台软件成功服务南京青奥会。

(五)混合模式: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

混合模式是在清晰责权利之前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研究创业型大学的共识就是这类学校拥有“模糊的地带”的特征,这种组织模式具备混合形成性,在互相依存和彼此独立原则之间的张力的消除是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混成组织形式产生的动力。公办本科高校的改革一方面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约束,另一方面受到习惯大锅饭的教师压力。我校一方面与政府、企业等合作共建研究与教育机构的办法将外部办学资源集聚到学校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与合作方保持模糊地带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努力布局到南京市的产业集中区及街道乡镇,还与南京市江宁区、高淳区、秦淮区、栖霞区等多个区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大学科技园“一园四区”的格局,学校和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投资,共有产权。还比如我校和南京市政府、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南京分院在校内共建的南京软件研究院,机构、编制、人才、项目、成果等资源共享,共同组织人才培养项目与产业项目研发,混合所有,创新发展,突破了原有体制机制的局限。 

(六)专利:以知识产权为导向推进专利的研发与转化

知识产权交易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事物。和学校从弱小逐渐壮大的规律一样,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利转换也必然要经历从无转化到有转化、从小转化到体系化转化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我校特别注重推动应用科技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工艺的转化,注重提升服务产业的速度、幅度、精度和贡献度,并在应用科技研发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的申请、转化和经营。学校集中人、财、物资源抓著作权、产权专利,注重向企业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工艺等转化,进行技术与项目的开发转化,把专利转化的数量提上去,打造南京实用型、应用型、市场型科技成果的研发、培育和孵化地。在提升服务南京产业发展的能力与质量的同时,为学校办学提供新的经费来源。近三年来,学校获得授权专利1099项(其中,学生专利501项),位居南京高校前列,大量的专利成果转化为企业直接创造了经济价值。机械自动化专业2015届毕业生周翔翔一人拥有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学校还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引擎,开发了南京专利导航服务平台,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及产业布局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七)公益服务:助推南京城市创新创业

坚持“金科院的事就是南京市的事,南京市的事就是金科院的事”的校市一体化理念,学校以南京城市主人的态度主动融入城市的创新创业发展体系,视南京市的创新创业公益目标为己任,帮助政府做成事、创成业。

一是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主动对接服务青奥会和亚青会。10多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选调到青奥组委工作,1500多名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还在科技支撑、海外宣传、文化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率先响应南京市鼓励创新创业的“科技九条”和“创业七策”。在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支持,将南京市出台的“驻宁高校与南京互动评估指标体系”细化分解到校内各学院和部门并纳入到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通过丰富的在校本科生资源帮助落地南京的企业成长壮大。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师生典型。根据南京市科委公布的统计结果,2012年,我校与南京互动的综合评分在当时25所驻宁普通本科高校中位居第12位。

三是全力打造南京市名城建设的名片。南京市是第一个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第一大主导产业和第一大支柱产业,正在努力建设国际软件名城和世界教育名城,迫切需要有一所南京市自己的名校来支撑建设。近三年来,我校全面整合办学资源,承担起打造两个名城的“名片”的任务,正在向着软件为主导特色的、具有创业特征的、新兴新型应用型科技大学的目标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