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发布人:长三角联盟  发布时间:2015-09-06   浏览次数:84

常熟理工学院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人们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再加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一大批整体素质高,适用性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极其重要和必要。常熟理工学院从2007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制度设计创建体制机制与文化氛围,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和功能定位,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之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内涵建设,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专业背景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初步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实践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多部门联动、教科融通的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专业背景,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符合应用型教育的要求,对技术的集成创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基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并非游离于传统教学体系之外,应是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并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能“用”之才,即培养能够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够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两个不可割裂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对学生而言创新是起点和支点,创业则是目标产出和价值体现,也就是说创新致力于创业、创业基于创新。基于专业的就业是我们倡导的大学生就业导向,而基于创新成果的创业才是本科人才高质量的创业实践。本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基于创新基的创业能力。

二、多措并举,支撑创新创业教育 

(一)制度保障,规划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观,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教师热情,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平台资源、队伍建设及课程学分认定等制度文件,同时成立“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构建部门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

2007-2009年,学校先后制定和印发了《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常熟理工学院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常熟理工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办法》和《常熟理工学院关于成立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管理文件,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2010-2012年,制定和印发了《常熟理工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机构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管理办法》和《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参与面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3年至今,先后制定印发了《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本科生破格申请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常熟理工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获得的学分可以申请置换相关专业选修课,2014年,制定和印发《常熟理工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动以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愈发显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推力愈发增强。

(二)条件支撑,强化平台队伍建设

通过“选、训、引、聘、挂”等方式充实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以科促训,以科促赛,形成了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在校内遴选了近300名指导教师,每年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培训、SYB 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选送教师去企业体验创业,聘请行业企业成功人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指导等。 

学校每年投入超过20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建设了30多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基地及工程训练基地,相关训练和创业孵化场地超过25000平方米,并建立相关绩效及保障机制,鼓励校内科研平台向大学生开放,此外,学校还积极争取校外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挂钩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科技园等实践基地,将企业的实践及研发平台建在校内,共同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提供充足的硬件平台。如常熟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捐资近200万元,建设了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增加训练面积近200平方米。 

(三)项目推动,构建培育体系实施品牌化管理

首先,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国家—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培育体系。校级项目从院级项目中产生,省级项目从校级项目中遴选产生,国家级项目从省级项目中择优推荐,形成以国家级项目龙头、省级项目为主干、校级项目为支撑、院级项目为基础的四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四级训练与实践体系。并以每年不低于25%的增幅增加各级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过程管理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网络化管理,实现学生“自动参与,自主选择,自我管理”。项目选择方面,注重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实践的过程,关注三个维度,即学生参与度、专业兴趣提升度与专业技能熟练度,项目选择主要以教师科研的预研课题、子课题、拓展课题,开放实验室的综合性、设计性训练项目,校企合作中的工程实践项目和基于专业的制作、发明的学生自拟课题为主。其次,实施大学生学科竞赛“品牌化”建设。在“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学科竞赛品牌化建设,按照“一院一品牌,人人皆参与”原则落实项目的组织与管理。采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品牌项目”每年认定一次,原则上是由教育部高教司、国家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者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或认定的具有我校特色和优势的竞赛项目。

  

  

  

表1:常熟理工学院2014年度学科竞赛“品牌项目”一览表

序号

学院

竞赛名称

主办单位

1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

人文学院

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竞赛

江苏省教育厅

3

机械工程学院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4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

江苏省教育厅

5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6

经济与管理学院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

挑战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7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甘其食杯中国传统食品大学生创新大赛

竞赛组委会

8

数学与统计学院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9

体育部

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

国家体育总局

10

外国语学院

“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竞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1

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

竞赛组委会

12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13

校团委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

(四)课程提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培养方案

学校将校本创新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内涵建设年”活动,鼓励基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创新课程,设立学生创新学分。结合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从教师科研成果、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帮助的项目或项目群,进行内容的迁移、凝炼与规范,内化为一系列专业创新课程以及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同时,这些项目不仅来源于校内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有关的教学育人活动,而且源自校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门活动以及社会科教机构、行业协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校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分为“创新实践学分”、“创业实践学分”、“技能实践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等四类,通过在培养方案中设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进训练项目课程化,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明确课程建设标准,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制定了《专业创新课程建设标准》和《设计性、研究性实践项目建设标准》,要求专业创新课程要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内容、教案、指导书、课程大纲及考核办法;让学生在练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要求实施“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课程的开课规模要求≥30人/班次;考核可以过程考评加项目竞赛方式进行。

(五)文化引领,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

通过构建创新创业的价值追求、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的传统风气、创新创业的心理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文化生态,发挥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建有“大学生成果馆”,展馆面积近500平方米,每年组织和接纳参观学生近3000人次。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学科竞赛宣传月、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展现学生创新创业的优秀成果,引导学生形成将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价值追求和兴趣导向。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效 

(一)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受益面,创新创业教育落地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特点,探索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路径。如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科专业综合,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结合,以赛促训,以训促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多层次训练平台下的科研导师制”;机械工程学院“基于虚拟企业环境的学科综合创新训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蜂窝式”创新工作坊”;经济与管理学院“导师团队指导专业社团,抓品牌,重实效”;马克思主义学院“校企导师制下的学生梯队型团队训练”;人文学院“竞赛与课程对接,人人参与,以赛促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基于“四个一”平台的学生专业社团”;数学与统计学院“集中管理,以点带面,赛训结合”;外国语学院“以专业社团为纽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333’创新实践体系,赛学融通,训教结合”;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项目训练与课程教学联动,专业创作社带动”,形成百花齐放局面,基本实现了在校大学生全覆盖。

(二)创新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常熟理工学院“教学内涵建设年”(2014-2016)活动中,将专业创新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创新课程99门,并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设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通过训练项目课程化,扩大学生受益面,推动基于问题的“教”与“学”。如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级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每个专业要设置2-4个本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同时结合学科专业特征和业界需求,探索建立立体化(四年一贯制)、多层次、渐进式、学科专业交融的创新课程(项目模块)体系。课程设置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感性认知实验课程;中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技能的实践训练课程;高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模拟训练和创业实战课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探索实践了“项目+竞赛+创业”三合一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组织专业知识与能力一体化训练学分互认课程答辩考核工作,打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自主学习的学分认可通道,建立了与课程教育融通联动机制,把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其成果《全程化立体式“333”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获2013年度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科研支撑教学奖是我校根据《常熟理工学院科研支撑教学奖励暂行办法》(常理工科〔2014〕10号)设立的,以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转为项目化教学内容,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教”与“学”的应用性。每年评审一次,每个科研项目在验收(或结项)的二年内提出一次申请。评选要求是该科研项目在实施期间学生受益面广、支撑人才培养和教学效果显著度高、科研与教学相关度大。我校在十年来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科研支撑教学奖的设立和评选旨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创新科研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积极营造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良好氛围,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通。2015年初,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韩志达老师申报的《Ni-Mn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的磁热效应研究》项目、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毛丽民老师申报的《粒子滤波算法在FPGA中的研究》项目以及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马运声老师申报的《基于含芴及咔唑基团有机配体的单分子磁体研究》 项目分别获常熟理工学院首届科研支撑教学奖,每位教师奖励2万元。。获奖的三个项目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受益面广、支撑人才培养和教学效果显著、科研与教学相关度大。

(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能力

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引领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和学生“学”方法的改变,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学生收获是深刻的,反映在学生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强化,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如机械工程学院的14名大学生成立CIT大学生方程式车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研发制造了苏州地区第一辆方程式赛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2011级的邹建华同学大学四年间,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做实验,写文章,发表了12篇SCI论文,9篇署名第一作者。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陈杰同学这样形容他的创新训练学习体验“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这四年大学生活完全没有虚度,有实验,有数据,有朋友,有生活”。

近三年,我校大学生共参加了9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规模近30000余人次,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130项(见图7-2),其中,全国级特等奖8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103项;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共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50多篇,申请专利30多项;共举办了7期创业实训和SYB创业培训;2013年,常熟理工学院获批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现有入驻创业团队34个。

图1  2010-2014年度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情况

(五)提升学生创业就业水平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专业兴趣与技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显著提高。2012年仅有4名毕业生成功创业,而到2014年在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内注册的公司达20多家,其中基于专业创新成果转化创业的比例和创业的质量也明显提升。我校2012届毕业生刁东旭大二进入创新实验室,大三创办鹅卵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成功入驻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2015年在上海股交中心中小企业版块挂牌上市。2010届毕业生丁海洋同学在校期间加入创新实验室,进行创新项目研究,毕业后,他带着创新项目成果回到家乡创业,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政府“关于绿姝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专项资金的投入,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2011级李小超同学在校期间共完成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取得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一项,2014年成功创业,成立超腾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生丁春静,大学期间参加白灵菇、北冬虫夏草栽培研究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毕业后创办东台市港镇健尔美食用菌专用合作社,主要生产经营北冬虫夏草和灵芝产品,发展良好。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自动化(电气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生金茂,大学期间组建“理工游戏开发者”团队开始游戏设计,毕业后创建省内第一家以设计游戏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公司——南京柏兹汀游戏设计有限公司。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4届毕业生王海波,毕业后创建常熟派英特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在常熟建立最为专业的兼职网络平台——阳光职场兼职网,社会影响力大,反响良好。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0届毕业生仲贞,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常州花道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13年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四、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能够统筹校内、外各类资源,全程帮扶、择优激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制度有待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规模不大,与专业结合紧密,针对地方高校学生特点的,结构完整的优质课程体系亟需建成;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有待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围绕应用型人才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特征应该从以教学为中心,构建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服务为依托,拓展校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以产出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分析和解决。 

(一)建设“用以致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用以致学”是一种“以终为始”、“以用为本”的学习理念,是一个引发并导致有效学习的指导原则,强调教主于用,即教之主体在于用,教之目的在于用,教之效果在于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符合成果导向教育(OBE)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确立由“用”到“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根据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结合学校定位,制定教学体系的总目标。根据这个总的培养目标, 倒推创新创业能力及技能要求, 再倒推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内容。“用以致学”可以与“学以致用”形成闭环,实现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始终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符合。其原则体现在教师的“教”方面就是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反映在学生的“学”方面就是开展参与式、探究式、发现式学习,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知行合一。

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通课内课外学时,整合实践训练内容。在大学一年级要以创新创业意识启蒙为先导,构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适性的创新创业认识实践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大学二、三年级以创新创业技能培育为基础,为大学生提供基于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训练和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技能,目的是让大学生敢于开拓创新、知晓经营管理,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交流的沟通能力;在大学四年级以创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给予专业创新成果为一些有创业意向、创业技能和有创业背景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重大实战项目,并以“未来企业家”为培养目标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要增加必要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创造条件让大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实践课程。进而通过配套机制的建立,实现创新课程对现有部分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学分)替代,推动课程体系整体改革,培育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搭建条线协同、产学研用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以专业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完善以创新性、综合性和真实性为特点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非常重要。 

1、探索校内“1+N”一体化实践训练平台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不可分割。创新教育是本质与核心,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产出成效和再实践过程。创业要基于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创业活动充满了创新因素。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为培养创办企业的人,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思维,创业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价值是永恒的,创业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完整范畴。因此,要构建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即推行“一根主轴(1)+若干分支(N)”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训练与实践方式。以“大学生创业园”为母体,将分布在各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平台(若干分支)统一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系统,通过根植于创新实验室的创业训练,引导大学生开展基于创新成果的创业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

2、建立基于“创客空间”的产学研耦合、园区孵化的实战综合平台

进行创业实战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最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标准。“创客空间”的形成基于优选的一个创新项目(往往是来源于实际生产的校企合作项目)或一个创新项目群(一类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或贷款)的扶持下,通过学校与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的孵化基地进行产品“包装”和应用性转化,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创客空间”是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体系,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咨询和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谋略、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资金、场地、设备保障等,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成长壮大,直至成功。主要为在校高年级或毕业后2年内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共性技术服务等。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过程效果的考核评价,二是对实践教学体系下创新创业人才合格标准的考核评价;同时,评价应该来自两个向度:一是校内教学质量监管部门所构建的评价标准和考核系统,二是来自社会和合作及用人单位开放式评价系统。通过建立以创新创业为观测点的个性化、多元化评价机制实现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反馈,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形成质量“闭环”,促进教学内涵质量提升(图2)。

 

  

图2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评价体系

  

在课程考评方式上,采取制作创业计划书、案例答辩、角色模拟表演等形式; 在考评主体上,采取任课教师评、校内外导师组综合评、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全景评价”方式; 在考评内容上,理论知识、能力评估分开进行并融合渗透,侧重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要注重建立形成性评价考核办法。学校创业教育工作评价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评价等。评价体系确立之后,还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各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如美国匹茨堡大学的运筹学家沙旦( T.L.Saaty) 教授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提出的多层次权重分析法,我国的李国平等人提出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与控制方法”等,目的都是要保证最后得出科学、全面的结论。

(常熟理工学院  张庆奎、张根华、顾永安执笔)